為了我的繼續教育學分,颱風前夕風雨無阻地去上課了。
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身心疾患,越早治療成效越佳
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
盲目的愛與有覺知的愛
每當遇見被家族動力中給束縛著的人,都讓我想起「薩古魯談業力」這本書裡的一句話:「死去的人如何透過活著的人繼續地活著」。
似乎在大家庭中,這樣的傳統包袱顯得特別的明顯,很常聽到的故事劇情,像是長姊被過世的母親臨終前交托要好好照顧弟弟妹妹,媽媽臨去前所交代的話語,成為她一生肩膀都無法放下的責任,把所有的弟弟妹妹照顧好長大,甚至到弟弟妹妹成都成家立業,也有了自己的小孩,這個肩頭上的責任似乎成為了她自己的重心。
這樣連續劇中常出現的劇情,之後的發展也不難預期,家裡其他人對這長姐的心情是很複雜的,既有感謝又有埋怨,因為「姐姐都像媽媽一樣照顧著我們,我不能不聽她的」,姊姊的情緒需求也成為了其他家人的壓力,因為已經分不出來,那一個是媽媽交付的責任,那一個是姊姊她自己個人的情緒需要,可能連她自己本人都分不清楚。
「我都不能做我自己了,你們也別想做自己」的無意識動力,其實是一種關係中不自覺的壓迫。
在這個家族中,「想要做自己」的人,永遠都帶著罪惡感與對其他家人的歉疚。
姊姊完全的活出了媽媽的期望,卻失去了自我,甚至可能完全都沒有想過什麼叫自我,一個遺忘了自己的人,是不可能感到滿足跟快樂的,而這不快樂這卻成為了家族中,其他家人的壓力。
「不能做自己」,是這個家族中的枷鎖,牢牢地困住了所有的人,壓迫人的、被壓迫的,沒有一個人是快樂的,所有的人都不自由,都困在這副枷鎖裡。
盲目的愛,讓活著的人繼續著死去的人的遺志,結果把自己活得像個死氣沈沈的死人,生命能量逐漸枯竭,而死去的人卻好好的活生生的活著,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這個「犧牲自己、成全家人」這個信念。
我相信這樣的戲碼在很多家庭中都或大或小、不同程度的上演過,因為我們都愛我們的家人,但盲目的愛,是一種無意識的認同,讓我們活出了已經離去的人的樣子,非但不能成為自己,我們也把這樣的不快樂,繼續延續給我們的下一代。
家庭的創傷,透過盲目的愛,在無意識裡一代傳承給下一代。
無意識盲目的愛,讓活生生的人活得像個死人,而已經離去的人,卻陰魂不散的永存不滅,我們看到生命能量沒有在流動,而是往枯竭的方向在發展。
這過程固然辛苦,但也看到了,我們真的好愛我們的家人。
當我們失去覺知沒有臨在時,我們沒有一個自己的視野去發現,愛,其實可以有很多形式。
盲目的愛,讓我們無條件的失去自己不斷認同,將生命活成一灘死水最終乾涸;而有覺知的愛,可以將我們與離去的人分開,我們必須先認出了自己,才能活出我自己,但我們依然敬重離去的人。
在有覺知的愛裡,不會耗竭我們的生命力,反而讓我們與離去的人有真正的連結,在有覺知的愛裡,生命能量是源源不絕流動著的。
從自律神經的觀點談「親職化」現象
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經常有衝突,孩子在爸媽吵架時總是扮演潤滑劑的角色,減緩父母之間吵架的衝突,讓爸媽不要一直在不開心情緒中,一般世俗的觀點,可能十個裡有八個會說這小孩好懂事,好體貼父母,真孝順。
但如果說這小孩年紀還很小,以及媽媽剛生了一個妹妹,大家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嗎?乍聽之下,覺得小孩也太早熟,像個小大人一樣,但如果又聽到老師的評語是,小孩在學校經常無端跟同學吵架,也許我們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家庭中的親職化現象
不管是從心理諮商的觀點,還是從神經系統的觀點,應該不難發現,這個家庭是靠小孩在穩定父母的,小孩簡直是家裡的支柱,小孩透過貼心、懂事,在穩定父母的神經系統。
小孩過於的體貼跟懂事,有的時後可能不是出自於成熟,而是焦慮,每個小孩都有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以及在家裡的生存方式,以剛才的例子來說,小孩看起來像是一個不得已提早長大的小孩,他若不提供一點對父母有效的功能,可能會失去父母的注意力,家裡是他最不能展現自己焦慮的地方,反而要表現出自己對父母很有貢獻的樣子,而在學校跟同學吵架,可能才是他最真實的狀態。
所謂的「親職化」,是指小孩變得像父母,而父母變得像小孩。
從神經系統的角度來看,是小孩在穩定父母的神經系統,小孩的貼心乖巧,讓父母的心情平穩了,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對。只是問題總是出在於,這樣的穩定若是單向的時候,總是小孩在體貼、總是小孩在穩定父母,而父母總是在自己的情緒裡翻騰,看不見小孩的照顧跟體貼是一種生存反應,小孩的焦慮沒有被大人穩定,等小孩再大一點,就差不多換小孩有狀況了。
所以家庭系統有一個論述是,小孩的症狀通常是家庭問題,小孩只能等到出事了,父母才會回到父母的角色,症狀常常都是非語言的表達,小孩需要透過症狀來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神經系統的語言
如果從神經系統的觀點來看「孝順」,其實滿多有趣的現象可以討論。到底我們的「孝順」,是基於生存反應,還是基於一個有愛的連結,結果會完全的不一樣。
我們都知道生存反應是神經系統在有威脅下的本能反應,不是戰、就是逃、或是凍結,總之就是交感神經感受到威脅時,是一種警戒的狀態。
而有連結的情感,人在付出時不是擔心對方是否喜歡或討厭自己,是在一種有連結的狀態,我們稱為腹側迷走神經啟動時的狀態,這樣的關係會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親近與安心。
同樣是體貼跟照顧,但前者的交感神經狀態是緊張的「生存反應」,而後者則是腹側迷走神經安全有連結的「生活狀態」,從長期的觀點來看,對關係的發展影響甚深。
從神經系統觀點看「孝順」
究竟我們所認知的孝順,是生存反應,還是生活狀態呢?
現代人生的比較少,也許養兒防老的觀念,比較沒有古早年代那麼理所當然了,但「孝順」這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確實是不容易被動搖的。
我相信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因為愛而來的,是被父母所期盼的小孩,而不是因為他生我們,是為了他老了以後有人照顧。
但什麼是「孝順」?
回到神經系統的語言,其實很簡單,如果是有連結的狀態,子女照顧父母,那就是孝順,因為感念父母對自己的養育照顧,所以發自內心的想對父母付出,是基於愛的照顧。
反之,照顧父母、聽從父母如果是一個親職化的習慣性反應,因為不這樣做會很麻煩,為避免麻煩所以配合父母的需要,那我會說這樣的照顧,是生存反應,因為帶了一點「不得已」的付出。這樣的互動,只會讓親子關係更遙遠,這樣的孝順,聽起來只剩下責任跟重擔。
那天跟朋友聊到孝順,談到很多老一輩的人還是覺得生小孩,本就該照顧自己。我跟朋友說:「你有聽說過動物年老了,要後代照顧自己的嗎?」也許有人會說動物怎麼跟人比,但其實動物依據自己的本能生活,有的時候過得比我們有智慧、有靈性。
生命的靈性法則
動物繁衍後代,純粹就是基於讓自己的基因可以延續,讓生命可以傳承下去,動物一旦年老了,如果沒有可以生存下去的方法了,牠們就會開始臣服大自然的安排,準備接受死亡,牠的後代則是延續了牠的生命,而牠已完成自己的使命,看待生命,動物其實比我們有智慧。
而家族排列中,就我粗淺的家排知識,在家族排列「愛的序位」裡,永遠都是父母給子女愛,而子女要敬重父母,永遠都是大的給小的,而小的要敬重大的。
頭薦骨談生命氣息,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給的,我們的生命,也是父母給的。
父母永遠是給予的一方,給的意思,並不是滿足對方,而是給予生命、給予養分。溺愛的父母,其實給予小孩的養分是很貧脊的,父母的溺愛反而削弱了孩子的自信與獨立,所以給的意思,是給予生命、給予力量之意。
所以,永遠都只能是父母給予子女養分,因為子女無法給父母生命,子女唯一可以做的只有敬重父母,父母若是沒有力量,子女則是更不可能有力量給父母。
若是父母跟子女索取,在無意識的層面上,父母也是把自己給出去的生命力,從子女身上要回來,而父母「過多」的愛,其實是另一種「索取」,當子女無以為報,就只好「離開」。
「離開」有很多種形式,被要得太多的小孩,常常展現的就是離開了自己的生命力,變的凋零、沒有鬥志、缺乏活力等…..被溺愛的小孩,常常是父母方要得太多,於是他們的發展常常會有很多的問題。而最極端的離開,就是死亡的形式,可以看到的是一方要得過多,一方無法承擔,死亡也是離開的一種表現,可以是生理層面真正的死亡,比較常見的,是心理層面的死亡,如變得死氣沈沈、憂鬱、無力感。
究竟什麼是「孝道」,如果在頭腦層面上討論,我們很容易陷入爭論不休的價值觀爭辯,但如果回到身體層面,回到神經系統能量層面,其實答案很簡單,再也白話不過了。
從生命能量觀點談「孝道」
人之所以身而為人,跟動物不同,是由於我們除了生物的本能之外,我們有覺知,我們可以為自己做選擇。
如果從生命能量的觀點,也許「孝道」之意,就是能夠照顧好自己,在身體、心理,甚至是靈性層面上,能將父母傳承給我們的生命,可以有一個正向循環的延續,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孝」之「道」了。
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
性創傷—難以抹滅的傷痕
看到最近性騷擾、性侵的爆料新聞,有如野火燎原一般擴散開來,確實,這一直是個隱藏在檯面下的議題,我相信性創傷受害者遠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更多。
2023年6月3日 星期六
創傷療癒—涅槃重生的旅程
在日本有個傳統工藝技術,稱之為「金繼」(金継ぎ,「以金子去承繼」之意)。是採用數種漆加上金粉、銀粉調和,把已經破碎破損的碎片黏合,讓原本裂痕的地方被彰顯出來,修補完成後看起來就像是另一個作品。雖是破碎的陶瓷品,經過金繼技術黏合後,其裂縫紋路與金銀粉的融合,修補後看起來有種殘缺的美感,獨特的韻味是原先完美無瑕時無法呈現出來的。
破損也好,殘缺也罷,對金繼工藝師來說,就是要能在這些看似不美好的地方,重新發掘出它的美,金繼工藝的哲學,其實頗有修復整合的精神在。
創傷的療癒,其實也是一樣的過程。
提到創傷,我想大部分人直覺聯想到的,都不會是太快樂愉悅的形容詞,的確,有些創傷真的足夠成為一輩子難以忘懷的傷痛,療癒的過程也不會是一個輕鬆的過程。
🌹看見自己內在的健康🌹
前陣子我參加一個頭薦骨課程的說明會,內容不外是說明頭薦骨是在學些什麼,簡略說明就是協助一個人朝向自身的健康去發展。期間有人問了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從胎兒時期在母體就是不健康的,他可能一出生有先天性疾病或身體殘缺,在這從未有過健康的情況下,頭薦骨要如何幫助他朝向健康發展?」
我很喜歡這位老師的回答:「即使在先天上就有一些疾病或缺陷,人仍有維持自己系統平衡運作的那個部分,那個部分就是他的健康。」這讓我想到之前參加的一個創傷課程,在課程的最後,帶領人總是要我們對著自己說:「感謝自己內在的健康。」
感謝自己內在的健康,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在創傷療癒這條辛苦的旅程。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太聚焦在個案發生的創傷事件,也許我們就會忽略我們眼前的個案,他現在仍坐在我們的前面,光是這樣就是件值得感恩的事情,表示著他現在說的這些事件已經是過去式了,至少「此時此刻」不是那個危機當下,而他確實有著能力讓自己「已經度過」。
面對創傷個案,不難發現許多人容易困在過去,因為不能解決所以只能一直被痛苦給折磨,很多時候我們得協助他去發現到自己的能力。畢竟事情已經發生,時光不可能倒退,記憶也無法被消除,很多事情都是無法再回溯去改變的,在這樣的前提下,也許我們需要幫助他去看見的,就是自己內在本有的健康,如果不是那個內在的健康,我們可能無法走到現在。
記得感謝自己內在的健康,這樣不離不棄的一路陪你走到現在。
🌹感恩的力量🌹
「感謝」,其實是一種很大的力量,足夠療癒我們的傷痛,因為那表示著你的心境已經不同了,傷口或許還是傷口,但已經沒那麼痛了。在突然湧現感恩心情的當下,此刻的自己,內在有著無比強大的轉化力量。只是對於創傷個案而言,這是一種挑戰,光是要去面對過去就已經很困難了,更何況還要去感謝自己發生了這些?聽起來就覺得很諷刺。但在工作多年後,我漸漸能體會為什麼有人說創傷是一種禮物了。
『傷口,是讓光進入你內心的地方。 』
十三世紀波斯詩人Rumi,他的詩完美的詮釋了創傷為何是一種禮物。
這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創傷,除了讓人痛苦,其實有著一層重要的靈性意義,為的就是讓人有機會向內走得更深,去挖掘並發現到自己內在靈性的智慧,而那個一直都在我們內在裡本有的健康,引領著我們走向這一切轉化的過程。
只要是人總會有遇到低潮的時候,也許有人會好奇:「心理師自己低潮時都會做些什麼?」可以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經驗,我的自我照顧就是每天去公園快走,後來我發現,運動可以是一種很好的獨處時間,而且如果夠專注於內在,那是一種很有品質的獨處,當我們很專心的在省思自己、跟自己對話時,心其實是比較容易安靜下來的。
記得有那麼一次,在快走時我突然抬頭望向天空,進入眼簾的,是陽光灑落在樹葉還透著光,看著若隱若現的光影,我心中突然湧現一股莫名的激動,沒有原因的,頭腦完全不知道是什麼,只是對於我站在這裡,感受的到自己在呼吸,看的到眼前的光線,內心有種無法言喻的感恩,原來生命是一件那麼令人感動的事情,光只是「感覺活著」就是一種恩典。我也沒有想到這麼平凡無奇、理所當然的事情,居然讓我體驗到什麼是感恩的感覺,那確實是一股很大的力量,無意間成為我往後自我支持的一個重要資源。那次的經驗對我來說,可以用旱鴨子終於學會了游泳一樣來形容,即便真的很少下水游泳,但我知道我永遠不會忘記,因為身體已經有了這個記憶,在我需要時,我知道它自己會出現。
分享這個經驗只是想強調,增加對自己的信任度跟掌握感,尤其對創傷個案而言,是很重要而且需要被培養的能力。
🌹增加對自己的掌握感🌹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在什麼情境下會掉入創傷,他會明白自己在經歷的是什麼,這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感覺是怎麼回事,這樣就多了許多可以掌握自己的感覺,甚至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去避開,或是怎麼幫助自己離開那個狀態。如果真的不小心掉入了創傷,倘若已有離開那狀態的成功經驗,他就會清楚知道可以怎麼幫助自己再次穩定下來,能夠有意識地看到自己漸漸平息,不會再像以前一樣被害怕無助給淹沒。雖然這個歷程不能保證他不會再次掉入創傷,但這過程中他會對自己多了許多的信任,就跟不會游泳的人終於會游泳了一樣,這已經是被身體給記得的內建能力。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是有能力離開那種恐懼無助感時,創傷就變得不再是一種威脅了。
當一直以來無法掌握的恐懼不再是威脅時,在不用跟創傷打仗對抗的情況下,人開始有其餘的能量向內探索為什麼自己會經歷這些,去檢視這過程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了什麼樣的轉變,也開始有空間去思考在這個辛苦的過程中,自己發展出了多少能力與變化,於是他知道自己經歷了這些創傷,不會是只有創傷而已。
我們都需要感謝我們內在的健康,感受到它真實存在於我們內在,真的是一份恩典。
愛是一種連結
🌹愛別人之前,先懂的愛自己🌹
時間久了,不能衝突的關係,漸漸變成沒有愛的關係。
當一個人不允許自己生氣,他都不夠愛自己了,習慣漠視自己的感受,壓抑自己的憤怒,對自己如此的不友善,還能夠有多少空間真的去接納另一半的缺點?他要愛對方之前,首先得要先學會愛自己的功課,公平的看待自己所有的感受,允許自己可以生氣,對自己所有感覺接納跟仁慈,那就是愛。
每一段關係剛開始都是美好的,因為我們都是在刻意表現,講表演似乎有點難聽,但的確或多或少都是一種刻意的表現,我們都想把最好的樣子拿出來,展現給對方看,希望在對方的眼中我就是如此的美好,換句話說,那並不是全部的自己。「蜜月期」之所以是短暫現象,因為一開始大家都是把自己最好的展現出來,在愛的荷爾蒙催發下讓人有種你濃我濃的緊密連結感,誰不希望得到對方的認同青睞呢?只是時間長了,粉紅泡泡也會回到正常現實,真實的樣貌可能真的會變得很寫實,粉紅泡泡消失後突然解析度也跟著變高了,看的太清楚有時的確也讓人難以接受。於是過去都可以接受的,很奇怪就是怎麼看都不順眼,原來以前這樣的美好,並不一定會一直持續。時間長了,感覺會變,感覺變了,想法也會跟著不一樣,我們得要開始面對關係裡彼此都不那麼願意去看見的部分,於是我們在關係裡會有不安、有恐懼、有衝突、有抗拒,常常思考著我們的付出有沒有回報,自己是不是吃虧,這些都是關係裡的算計,然而這些看似不美好的樣貌,那才是我們多數人實際在關係裡的樣子。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雖然內容不一定一樣,但一樣都很難唸。
🌹先接納自己才有空間接納別人🌹
在關係中,我們需要學習會用真實的樣貌去跟另一個人相處,也要學習愛自己真正的樣子,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用真實的自己,去面對另一個人,也需要學習去愛另一個人真正的樣貌。我們的心就像一個容器一樣,當我們對自己可以如實的接納,不帶評價的去容納本來的自己,很奇妙的是,以前看對方那些不順眼的地方,突然變得沒有那麼討厭跟難以忍受了,當我們學會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同時,也騰出了空間去接納另一個人的不完美,不需要費力的去說服自己,自然而然的就有了那容量去接納另一個人。愛,不是來自於頭腦的說服,而是來自於心的包容與領悟。
所以,沒有什麼叫做「對」或「不對」的關係,因為只要是人生活在一起,本來就一定會有相處的問題,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愛你自己,用自己真實的樣貌,對另一個人打開自己的心,心與心的交流,就是愛的連結。
於是,有的人非常渴望「靈魂伴侶」,覺得遇到人生中的靈魂伴侶才會幸福,某種程度而言其實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靈魂伴侶或許真的存在,但如果在現在的關係中感覺不幸福,並不是因為你沒有遇見靈魂伴侶,更常見的情況是人不想面對現有關係裡的問題責任,於是靈魂伴侶變成一種逃避式的幻想,好像自己的另一半如果是靈魂伴侶的話,就不會有問題一樣,於是靈魂伴侶變成像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因為現實中沒有問題的關係,本來就不存在。
在真實生活裡,每段關係都有每段關係的問題,並沒有所謂的「完美的關係」。
「完美的關係」本來就不存在,但「對的關係」仍是有可能的,如果我們用對的方式,面對了我們關係之間的問題,彼此間的連結感會讓人打從心裡的明白,這就是一種對的感覺。
🌹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我們跟另一個人的距離,其實也是我們跟真實自我的距離,我們跟另一半的關係如何,其實也反映著我們跟社交面具下的自己關係如何。關係議題之所以難,是因為「愛」的本質跟我們頭腦「想的」不一樣,不是用頭腦的認知可以思考出來的,「愛」需要靠的是「心」的感受,而心就是我們對最真實狀態的感悟。當一個人可以跟自己的心有真實的連結,就好像學會了另一種可以跟對方溝通的語言,我們開始懂的如何可以跟另一個人的心產生連結。
關係中最美的,是兩個真實的人在一起,如實的接納自己,如實的接納了對方,心與心有真實的連結,這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