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近性騷擾、性侵的爆料新聞,有如野火燎原一般擴散開來,確實,這一直是個隱藏在檯面下的議題,我相信性創傷受害者遠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更多。
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
性創傷—難以抹滅的傷痕
2023年6月3日 星期六
創傷療癒—涅槃重生的旅程
在日本有個傳統工藝技術,稱之為「金繼」(金継ぎ,「以金子去承繼」之意)。是採用數種漆加上金粉、銀粉調和,把已經破碎破損的碎片黏合,讓原本裂痕的地方被彰顯出來,修補完成後看起來就像是另一個作品。雖是破碎的陶瓷品,經過金繼技術黏合後,其裂縫紋路與金銀粉的融合,修補後看起來有種殘缺的美感,獨特的韻味是原先完美無瑕時無法呈現出來的。
破損也好,殘缺也罷,對金繼工藝師來說,就是要能在這些看似不美好的地方,重新發掘出它的美,金繼工藝的哲學,其實頗有修復整合的精神在。
創傷的療癒,其實也是一樣的過程。
提到創傷,我想大部分人直覺聯想到的,都不會是太快樂愉悅的形容詞,的確,有些創傷真的足夠成為一輩子難以忘懷的傷痛,療癒的過程也不會是一個輕鬆的過程。
🌹看見自己內在的健康🌹
前陣子我參加一個頭薦骨課程的說明會,內容不外是說明頭薦骨是在學些什麼,簡略說明就是協助一個人朝向自身的健康去發展。期間有人問了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從胎兒時期在母體就是不健康的,他可能一出生有先天性疾病或身體殘缺,在這從未有過健康的情況下,頭薦骨要如何幫助他朝向健康發展?」
我很喜歡這位老師的回答:「即使在先天上就有一些疾病或缺陷,人仍有維持自己系統平衡運作的那個部分,那個部分就是他的健康。」這讓我想到之前參加的一個創傷課程,在課程的最後,帶領人總是要我們對著自己說:「感謝自己內在的健康。」
感謝自己內在的健康,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在創傷療癒這條辛苦的旅程。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太聚焦在個案發生的創傷事件,也許我們就會忽略我們眼前的個案,他現在仍坐在我們的前面,光是這樣就是件值得感恩的事情,表示著他現在說的這些事件已經是過去式了,至少「此時此刻」不是那個危機當下,而他確實有著能力讓自己「已經度過」。
面對創傷個案,不難發現許多人容易困在過去,因為不能解決所以只能一直被痛苦給折磨,很多時候我們得協助他去發現到自己的能力。畢竟事情已經發生,時光不可能倒退,記憶也無法被消除,很多事情都是無法再回溯去改變的,在這樣的前提下,也許我們需要幫助他去看見的,就是自己內在本有的健康,如果不是那個內在的健康,我們可能無法走到現在。
記得感謝自己內在的健康,這樣不離不棄的一路陪你走到現在。
🌹感恩的力量🌹
「感謝」,其實是一種很大的力量,足夠療癒我們的傷痛,因為那表示著你的心境已經不同了,傷口或許還是傷口,但已經沒那麼痛了。在突然湧現感恩心情的當下,此刻的自己,內在有著無比強大的轉化力量。只是對於創傷個案而言,這是一種挑戰,光是要去面對過去就已經很困難了,更何況還要去感謝自己發生了這些?聽起來就覺得很諷刺。但在工作多年後,我漸漸能體會為什麼有人說創傷是一種禮物了。
『傷口,是讓光進入你內心的地方。 』
十三世紀波斯詩人Rumi,他的詩完美的詮釋了創傷為何是一種禮物。
這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創傷,除了讓人痛苦,其實有著一層重要的靈性意義,為的就是讓人有機會向內走得更深,去挖掘並發現到自己內在靈性的智慧,而那個一直都在我們內在裡本有的健康,引領著我們走向這一切轉化的過程。
只要是人總會有遇到低潮的時候,也許有人會好奇:「心理師自己低潮時都會做些什麼?」可以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經驗,我的自我照顧就是每天去公園快走,後來我發現,運動可以是一種很好的獨處時間,而且如果夠專注於內在,那是一種很有品質的獨處,當我們很專心的在省思自己、跟自己對話時,心其實是比較容易安靜下來的。
記得有那麼一次,在快走時我突然抬頭望向天空,進入眼簾的,是陽光灑落在樹葉還透著光,看著若隱若現的光影,我心中突然湧現一股莫名的激動,沒有原因的,頭腦完全不知道是什麼,只是對於我站在這裡,感受的到自己在呼吸,看的到眼前的光線,內心有種無法言喻的感恩,原來生命是一件那麼令人感動的事情,光只是「感覺活著」就是一種恩典。我也沒有想到這麼平凡無奇、理所當然的事情,居然讓我體驗到什麼是感恩的感覺,那確實是一股很大的力量,無意間成為我往後自我支持的一個重要資源。那次的經驗對我來說,可以用旱鴨子終於學會了游泳一樣來形容,即便真的很少下水游泳,但我知道我永遠不會忘記,因為身體已經有了這個記憶,在我需要時,我知道它自己會出現。
分享這個經驗只是想強調,增加對自己的信任度跟掌握感,尤其對創傷個案而言,是很重要而且需要被培養的能力。
🌹增加對自己的掌握感🌹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在什麼情境下會掉入創傷,他會明白自己在經歷的是什麼,這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感覺是怎麼回事,這樣就多了許多可以掌握自己的感覺,甚至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去避開,或是怎麼幫助自己離開那個狀態。如果真的不小心掉入了創傷,倘若已有離開那狀態的成功經驗,他就會清楚知道可以怎麼幫助自己再次穩定下來,能夠有意識地看到自己漸漸平息,不會再像以前一樣被害怕無助給淹沒。雖然這個歷程不能保證他不會再次掉入創傷,但這過程中他會對自己多了許多的信任,就跟不會游泳的人終於會游泳了一樣,這已經是被身體給記得的內建能力。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是有能力離開那種恐懼無助感時,創傷就變得不再是一種威脅了。
當一直以來無法掌握的恐懼不再是威脅時,在不用跟創傷打仗對抗的情況下,人開始有其餘的能量向內探索為什麼自己會經歷這些,去檢視這過程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了什麼樣的轉變,也開始有空間去思考在這個辛苦的過程中,自己發展出了多少能力與變化,於是他知道自己經歷了這些創傷,不會是只有創傷而已。
我們都需要感謝我們內在的健康,感受到它真實存在於我們內在,真的是一份恩典。
愛是一種連結
🌹愛別人之前,先懂的愛自己🌹
時間久了,不能衝突的關係,漸漸變成沒有愛的關係。
當一個人不允許自己生氣,他都不夠愛自己了,習慣漠視自己的感受,壓抑自己的憤怒,對自己如此的不友善,還能夠有多少空間真的去接納另一半的缺點?他要愛對方之前,首先得要先學會愛自己的功課,公平的看待自己所有的感受,允許自己可以生氣,對自己所有感覺接納跟仁慈,那就是愛。
每一段關係剛開始都是美好的,因為我們都是在刻意表現,講表演似乎有點難聽,但的確或多或少都是一種刻意的表現,我們都想把最好的樣子拿出來,展現給對方看,希望在對方的眼中我就是如此的美好,換句話說,那並不是全部的自己。「蜜月期」之所以是短暫現象,因為一開始大家都是把自己最好的展現出來,在愛的荷爾蒙催發下讓人有種你濃我濃的緊密連結感,誰不希望得到對方的認同青睞呢?只是時間長了,粉紅泡泡也會回到正常現實,真實的樣貌可能真的會變得很寫實,粉紅泡泡消失後突然解析度也跟著變高了,看的太清楚有時的確也讓人難以接受。於是過去都可以接受的,很奇怪就是怎麼看都不順眼,原來以前這樣的美好,並不一定會一直持續。時間長了,感覺會變,感覺變了,想法也會跟著不一樣,我們得要開始面對關係裡彼此都不那麼願意去看見的部分,於是我們在關係裡會有不安、有恐懼、有衝突、有抗拒,常常思考著我們的付出有沒有回報,自己是不是吃虧,這些都是關係裡的算計,然而這些看似不美好的樣貌,那才是我們多數人實際在關係裡的樣子。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雖然內容不一定一樣,但一樣都很難唸。
🌹先接納自己才有空間接納別人🌹
在關係中,我們需要學習會用真實的樣貌去跟另一個人相處,也要學習愛自己真正的樣子,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用真實的自己,去面對另一個人,也需要學習去愛另一個人真正的樣貌。我們的心就像一個容器一樣,當我們對自己可以如實的接納,不帶評價的去容納本來的自己,很奇妙的是,以前看對方那些不順眼的地方,突然變得沒有那麼討厭跟難以忍受了,當我們學會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同時,也騰出了空間去接納另一個人的不完美,不需要費力的去說服自己,自然而然的就有了那容量去接納另一個人。愛,不是來自於頭腦的說服,而是來自於心的包容與領悟。
所以,沒有什麼叫做「對」或「不對」的關係,因為只要是人生活在一起,本來就一定會有相處的問題,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愛你自己,用自己真實的樣貌,對另一個人打開自己的心,心與心的交流,就是愛的連結。
於是,有的人非常渴望「靈魂伴侶」,覺得遇到人生中的靈魂伴侶才會幸福,某種程度而言其實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靈魂伴侶或許真的存在,但如果在現在的關係中感覺不幸福,並不是因為你沒有遇見靈魂伴侶,更常見的情況是人不想面對現有關係裡的問題責任,於是靈魂伴侶變成一種逃避式的幻想,好像自己的另一半如果是靈魂伴侶的話,就不會有問題一樣,於是靈魂伴侶變成像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因為現實中沒有問題的關係,本來就不存在。
在真實生活裡,每段關係都有每段關係的問題,並沒有所謂的「完美的關係」。
「完美的關係」本來就不存在,但「對的關係」仍是有可能的,如果我們用對的方式,面對了我們關係之間的問題,彼此間的連結感會讓人打從心裡的明白,這就是一種對的感覺。
🌹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我們跟另一個人的距離,其實也是我們跟真實自我的距離,我們跟另一半的關係如何,其實也反映著我們跟社交面具下的自己關係如何。關係議題之所以難,是因為「愛」的本質跟我們頭腦「想的」不一樣,不是用頭腦的認知可以思考出來的,「愛」需要靠的是「心」的感受,而心就是我們對最真實狀態的感悟。當一個人可以跟自己的心有真實的連結,就好像學會了另一種可以跟對方溝通的語言,我們開始懂的如何可以跟另一個人的心產生連結。
關係中最美的,是兩個真實的人在一起,如實的接納自己,如實的接納了對方,心與心有真實的連結,這就是愛。
「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從自律神經觀點看韓國邪教紀錄片
我想不管是任何一個宗教,都是以愛為主發點,雖然用詞不同,但精神是一樣的,不論是神、聖靈或是救世主,我想都是以愛為出發點,希望苦難中的人都能感受到神的愛。佛教講輪迴,因為人一直在輪迴中無法跳脫而感到「苦」,聽起來似乎負向消極,但佛陀終其一生都在教人靜坐冥想,希望世人能超脫輪迴、離苦得樂,佛教談「慈悲」,基督教與天主教講「愛」,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宗教其實都是以善為出發點的。
在紀錄片中,這些所謂的邪教,不難發現一個共通點:如果你不聽神的話,你就會遭受懲罰。先不談教義了,但既然都說「神愛世人」,那麼我想即便是做錯事或犯了罪的人,神也會願意去愛他的、感化他的,對吧?
那麼,究竟是人需要透過懲罰,讓不聽話的人聽話,還是神需要透過懲罰來讓人聽話?片中有許多情節,其實跟家暴情境很像,以神為名的暴力與控制,是片中最常出現的情節。
🌹信仰是人靈性發展個體化的成熟歷程🌹
信仰的認同,其實就跟個人個體化成熟的歷程一樣,是需要經過內在質疑與分歧的過程,在尋找答案的歷程中讓矛盾衝突漸漸消融再重新整合,最後形成自己所認同的部分,成為名符其實的「信仰」。但是在極端的一言堂中,無法容納其他的聲音,更無法接受被質疑,不然就說你是被魔鬼附身,這樣的宗教組織就讓人覺得很可疑了,一個人對自己信仰的態度,可以看出在靈性層面中,他跟自己認定的神關係好不好,他是閉著眼睛、關起耳朵在相信,還是融會貫通的存在於自己的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裡,這給人的感受會完全不同。
在信仰中,比較常見的是人們在教義上爭論,於是某些宗教被稱之為「異端」、「邪教」,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這些容易加入所謂邪教的人,他們的神經系統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
🌹自律神經系統在生存反應下的運作🌹
我們的神經系統是由腦、腦幹、顱神經、脊髓、脊髓神經、腸神經所組成,他們彼此之間有著互相影響的關係,而我們經常耳聞的自律神經,主要是由腦幹、幾對顱神經、部分脊髓神經所形成的自律神經系統。
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方式,有三條神經迴路:交感神經鏈、副交感背側迷走神經分支、副交感腹側迷走神經分支。這三條截然不同的神經迴路路徑,每一條神經迴路都有其相對應的情緒狀態,而不同的情緒狀態當然也就影響接下來的行為反應。
在受到威脅的情境下,交感神經鏈引發時最常見的情緒就是焦慮、生氣、害怕、恐懼等的激動情緒,相對的生存行為反應就是戰或逃。
副交感背側迷走神經在面臨生存威脅下,被引發的情緒常見的有抑鬱、退縮、麻木等反應,相對的行為反應或現象是解離、運作減緩、放棄、凍結等。
而迷走神經另一分支—副交感腹側迷走神經,則會是讓人感覺比較舒服放鬆的,出現的情緒反應像是愉悅、平靜、親密感、穩定、安心,相對的在壓力情境下,會出現的行為反應也就是主動尋求社交連結,向外尋求協助、尋找可以幫助自己的資源,或是向內自我穩定。
也就是為什麼有人接觸邪教團體,他會選擇離開,因為當我們的交感神經鏈被激發時,基於生存,感覺危險會想逃跑是本能反應,有些人可能還會去舉發,戰與逃是交感神經鏈被激活時會出現的自然反應。
然而,在邪教團體中的受害者,我想滿明顯的應該傾向於自律神經系統中的背側迷走神經那一分支,明顯的外顯特徵像是麻木反應、行為反應缺乏張力、面部表情平板線條僵硬、沒有表情、眼神空洞,我想他們的心理狀態如果不是已經很解離,就是已經有太多的困惑又不敢質疑,久而久之被自己內在矛盾給淹沒壓垮,進入了關閉自己系統的凍結狀態,看起來很複雜,白話一點的說就是行屍走肉的意思。他們的內在困惑只好透過解離來自我麻痹,因為在他們的經驗裡,未知通常是危險可怕的,改變也不一定會更好,說不定更危險,維持現狀是一種感覺比較安全保險的生存策略,只是時間久了,代償效應就是漸漸自我放棄。
🌹人有安全與依附歸屬的需求🌹
邪教令人不舒服的,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論點對教徒洗腦,但你會發現,其實也不是每個人都會被洗腦,但這些人離開的人就會被貼上「不夠信服於神」的標籤。什麼狀態下的人對他們的論點接受度高?你也可以說,就是很缺乏被愛、很需要被關心的人,這跟剛才提到的副交感腹側迷走神經那一分支有關,人需要安全與歸屬感。
人終究是無法離開群體獨自生活的,這些容易被洗腦的教徒們,如果有人可以拿份量表給他們填寫,我猜混亂型依附型態的人會很多,這又涉及到依附關係中的神經生理基礎,嬰兒無法沒有媽媽,因為肚子餓時需要媽媽的奶水,驚嚇哭泣時需要媽媽的輕拍安撫才能生存安定下來,即便她有的時候這是個不夠安全的、令人恐懼的情緒化媽媽。受到早期童年經驗影響,混亂型依附有比較高的比例是來自有家暴史或是其他創傷史的成長背景,他們就是在不安與混亂中長大的,對於混亂與困惑,他們的耐受度原本就比其他人高,因為這是他們最熟悉的感覺,而他們也總是很容易吸引這些會讓他們困惑混亂的對象或生命情境來到身邊。生命是個神奇的旅程,你永遠不缺再次鍛鍊自己的機會,如果你總是遇到一樣的困難情境,那表示在下意識層面中你也在召喚著他們到來,生命有自我實現的驅力,因為在你未曾覺察的意識層面裡,你仍在等待並渴望著新的可能。
那些在邪教教會裡被迫害的受害者,一開始吸引他的是教友的關心,內心有著一種難得的溫暖、被關心感,這是他們的生命經驗裡面所缺乏的,當親和感一旦建立了,其實裡面教義所說的對或不對,好像也沒那麼重要了,即使你說的是錯的,他也會自行幫你合理化。某種程度來說,跟催眠的原理很像,洗腦本身就是一個催眠的過程。
🌹自我暗示的力量🌹
那些被教主手碰過後,病就突然好了,原本癱瘓不會走路的,也能站起來了,當然,一定要是成功案例才會被大肆宣揚,我想沒有效的案例應該也還是有的,只是不會讓你看到。如果不是找臨時演員演出,而是真實的成功案例,那麼這絕對就一個人的自我暗示有關了。
想像一下一個已經生病很久嘗試過很多治療都無效、癱瘓了站不起來的人,他的內在語言會經常跟自己說什麼?「啊,沒希望了、不會好了、我沒有救了」,其實最厲害的催眠師,一直都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內在語言就是一種自我暗示,而自我暗示就是自我催眠。這種自我催眠的效果,比別人催眠自己都來得有用,因為你深深的相信自己沒救了。最厲害的催眠師從來都是自己,不會是別人,只是人們更傾向於相信自己的負面經驗一定會應驗,於是真的好像常常都會發生,因為沒有發生的例外情況也會自動被忽略,畢竟人傾向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對自己已經失去希望的人,突然聽到有「神蹟」,內心升起了一線希望,於是被教主手一摸後,突然就覺得有力量再重新振作了,你可以看見那些佈道會、禱告會上出現的神奇案例,觀察他們的神情跟狀態,都比他們原先看起來更有力量更自信,「一鼓作氣」其實就是一股激動能量,如果這些都是真實案例,這股激動能量的張力如果夠高,就能讓他脫離了原先的背側迷走神經凍結狀態,動彈不得的部位也能開始動起來了。
所以,厲害的不是教主的神力,而是他讓失去希望的人重新對自己燃起了希望。人只要離開了背側迷走神經的麻痹凍結,就能再次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所有的一切停滯,就能再次運轉。
只是,邪教令人髮指的,就是以神的名義包裝個人私慾,他們剛開始講的都還有點道理,然後就是到後面就越來越奇怪,不知道他們知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講什麼,但內容其實也不重要了,反正不管說什麼,他的信眾都會買單,因為他們已經被催眠了。
🌹身體知道的比頭腦知道的更多🌹
傾聽來自身體的訊息,這句話不是文青式的口號,而是我們其實是透過整個身體,在接收整個場域傳遞給我們哪些訊息,很多非語言的訊息其實都是透過在我們的神經覺在接收的,我們的整個身體就是一個訊息量龐大的記憶體跟接收器。
在兒童治療中,有趣的現象是在小孩的遊戲或畫作中,有時會出現大人從來就沒有跟小孩說過的事實,甚至是小孩自己還在子宮裡的記憶,也會用象徵的方式呈現在小孩的作品中,你也不知道小孩到底是什麼知道的,他都還沒生出來怎麼會知道父母發生什麼事,雖然他的頭腦不一定清楚明白,但是他的身體是記得這個記憶的。
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是一個記憶體,他不僅記錄著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的身體記憶,甚至連我們的上一代、上上一代,也都透過基因紀載傳承著,繼續延續到下一代。你或許不一定見過你的曾祖父母,但他們的臉型、輪廓、髮色,甚至是防衛機制,可能也從你的身上也看得到他們的影子。
🌹傾聽來自身體的直覺🌹
一個地方如果讓你感覺不對勁,你的頭腦一時也分不清是什麼也沒有關係,建議你還是要聽自己的直覺,因為你一定是感受到了不利於你的訊息,即使你的頭腦努力說服自己這裡很好,但如果真的很好,你其實不需要花力氣在說服自己不要焦慮,你只會直接從你的呼吸與心跳裡感受到平和,然後狀態穩定的享受著。
當然,以上論述,絕對不僅限於氣氛詭異的宗教團體,在任何情境下都適用,但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你跟自己的身體關係好不好?你跟自己的身體連結夠不夠?要不然你很容易就這樣略過,這是我們最常有的經驗,相信每個人都有過。我曾經見過一個人被詐騙之前,他說他的心臟「涼了一截」,但他選擇忽略了這個訊息,選擇聽頭腦的,結果很不幸的是最後他果然被騙了。
倘若個人如果有過創傷經驗,創傷情境被引發時我們的身體也會有偵測失靈的時候,跟自己保持高度的覺察與連結,會是很重要的功課,建議得先好好的療癒個人的創傷,漸漸的修復我們的神經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增進自己對掉入創傷的可預測性跟控制感,會是很有幫助的。
我們的身體總是很忠實的,總是用他的方式在維持我們生存的最大利益,頭腦或許還會自我貶抑、自欺欺人,但身體不會背叛我們,即使他讓你生病感覺痛苦,那也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在提醒你要愛惜自己,為了好好的生存下來,你必須得要改變原本的生活型態。
從現在開始,開始跟我們的身體當好朋友吧!